Search


【父母當彈藥庫,燃燒孩子的創客魂】

昨天聯合報記者詢問我這個問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父母當彈藥庫,燃燒孩子的創客魂】

昨天聯合報記者詢問我這個問題,事實上我在《孩子有想法,我們就想辦法》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38376 這本書有很詳盡的心得分享。

需不需要主動帶著孩子做?

不!如果一個孩子真的對創造、創作、製作產生興趣,而他和爸媽的關係夠深、愛得連結夠緊密,孩子本身,他自己就會不斷地向親愛的爸媽發出訊號:他需要什麼媒材,工具?他需要如何的協助?

一個孩子的「創客魂」之所以上身,是需要被父母「觀察」出來的。

然而,我們父母有時候很習慣先去觀察別人的孩子,而非「自己」的孩子。別人家的孩子上什麼才藝課、怎麼都那麼好棒棒、到底是哪個名師點化?於是,不問自己的孩子是圓是方、興趣何在,就逼著孩子別錯過大師開講。

我一向覺得觀察自己的孩子,是教養上最有趣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。在學齡前,孩子順著身心認知發展,會有各式各樣學習「爆發期」,我也寫在《孩子有想法,我們就想辦法》之中。

他們會重複看同一本書,問同樣的問題問到大人頭皮發麻,不斷重複做一件微不足道、但對他們而言非常有趣的小事情,他們會展現排山倒海的神力,如同「工廠作業員」一樣不斷重複同一個創作,直到內化成他們的背景知識或是基本認知的一部分。

這就是孩子在每一個階段很神奇的「學習爆發期」,在此時,他們會像著了魔似的,全心全意探索特定的東西,這過程完全不需要大人的威逼與獎賞,彷若順水推舟,孩子與生俱來的神奇自學力通通都會自己開花結果。

父母要做什麼?父母要為孩子預備豐富美好的環境,父母是「彈藥庫」,父母是「資訊提供站」,父母是站在一旁等著被諮詢,而非跳進去主導一切的觀賞人。

我記得第一次帶三歲的凱凱去看花燈時,我就觀察到凱凱一進門,就迫不及待的拿了一枝筆、一張紙,三兩筆就把主燈的輪廓畫下來,我在旁一看,頓時極為驚喜,孩子的三兩筆就把主燈的神韻溢於紙張。

第二天,我立即在遊戲房準備彩筆、回收紙、小桌小椅。從此,三小子都習慣安靜端坐在此,用自己的方式、不受干擾、又有用不完的各式彩筆、紙張供他們盡情記錄生活,這就是創作的開始。

於是,我認清我的角色就是一個彈藥庫,這個房間開始從備有紙、筆,隨著孩子們的需要,又不斷被裝備與補充。

因此,膠帶、印紙板、色紙、毛根、亮片、鋁線….各式各樣孩子可能會用到的媒材,我都用「開架式的方式」讓孩子盡情發揮使用。

果真,「孩子看到才會思考,思考就有作品」,這和大人「先規劃再進行創作」的順序剛好相反。

滿室的媒材,就是引爆孩子創作的靈感與起點。

發展到最後,媽媽我主動預備的工具材料都還不太夠,小子們養成一個怪習慣:蒐集破銅爛鐵。只要他們認為可以發揮為創作的廢棄盒子、捲筒、箱子等,就會自己撿回來,廢物利用、創造新生。

於是,媽媽我又準備了大箱子好讓他們自己來豐富創作的泉源。

小子們從三歲起,自由塗鴉、到玩起硬紙板立體創作、然後發展到嘗試各種不同材料、木材、鐵片等等,從拿畫筆,到拿剪刀、美工刀,到玩起鋸子,整個過程,媽媽是當然的「彈藥庫」,當然也是「啦啦隊」,與不斷按讚的「頭號粉絲」。

而時至今日已走到3C與程式創作時代,但是孩子的興趣仍然是產生動力的起點,讓孩子打從一開始,能對自己使用的工具產生好奇心,自然而然地接近新科技,一定要引導他們運用想像力,去思考這些新科技能如何運用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之上,才會讓孩子自然地產生一股動力,想要去探索與學習新的科技創作。

一旦興趣被引燃,爸媽引進的資源才可能派得上用場!

以下是今天聯合報的報導。
【父母當彈藥庫,燃燒孩子的創客魂】
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6902/1929428

我在和記著對談時,不由得翻出小子們從小到大一些好玩有趣的創作作品,覺得他們三人的童年太精采了、太多回憶了,但我覺得可貴的地方是,小子看到自己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,不論做得好不好,但建立了我小候比較缺乏的---自我摸索與學習的自信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★《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》作者、親子作家彭菊仙最新力作 ★聚焦青少年的行為、手機電玩、戀愛人際等33個教養難題全攻略
View all posts